高级检索

索 引 号
07B160903202300206
信息所属单位
渔业渔政管理局
信息名称
夏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引
文  号
生效日期
发布日期
2023年06月20日
内容概述
夏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引
索 引 号
07B160903202300206
信息名称
夏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引
文  号
信息所属单位
渔业渔政管理局
生效日期
发布日期
2023年06月20日
内容概述
夏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引

夏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引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20日

字体:[大 中 小]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

  夏季气候炎热,水温较高,是水产动物生长的主要季节,但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较多,水环境较为复杂,水产动物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为确保各地水产养殖生产稳定和水产品市场供应有序,现研究提出夏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引,供各地参考使用

  一、苗种和养殖生产

  (一)鱼类

  1.苗种培育:苗种放养前,做好池塘清整和消毒夏季鱼苗池需注意水体中藻类生长过盛引起气泡病,要及时调节水质,控制藻类丰度。鱼苗及时分池,防止生长规格差异过大,肉食性鱼类出现大吃小的现象分池前后做好抗应激防缺氧和消毒工作。

  2.水质调控:夏季持续高温,水体昼夜温差大,水产动物代谢旺盛,底层水缺氧,底质环境恶化严重,水质变化快要及时进行水质调控,确保养殖环境稳定。适量加注新水,一般7-10天加水一次,水位保持在1.5-2米加注新水时,尽量避免将底质冲起。加强对池塘水环境的pH、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检测,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换水、增氧等应对措施。注意监控养殖池水溶氧,勤开增氧机,谨防养殖鱼缺氧、浮头,增氧机的使用应当遵循“三开两不开”的原则(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阴雨连绵半夜开;傍晚不开、阴天中午不开)。高温期间经常改善池塘底部环境,可以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同时会加快水体中有害物质的分解,促进养殖水体中有机物的循环,保持水体状况良好。

  3.饲养管理:选用恰当适合的饲料、采取科学合理的投喂,是夏季健康养殖的重要环节。夏季昼长夜短可采用“少量多次”的投喂方式,按照“四定”原则(定质、定量、定点、定时)投喂全价配合饲料。饲料要保持新鲜无杂质不变质。投喂次数和投喂饲料量要根据天气、气温、养殖水体水质、养殖鱼体规格不同因素,做出合适判断并及时调整。晴天多投喂饲料,阴天尽量少投喂饲料,雷雨天气时不投喂饲料上午、中午多投饲料,傍晚尽量少投喂饲料,晚上一般不投喂饲料。夏季投喂饲料达到养殖鱼类7-8成饱为宜,每次投喂掌握在1-2小时吃完为宜。夏季持续高温,会出现表层水温度较高但下层水温较低的情况,易导致水产养殖动物出现应激反应。可以通过设置遮阳设施、逐渐加深池塘水位、使用低温水降温等措施减少水体温差,保持水体温度相对稳定,避免水产养殖动物因高温出现应激反应。

  (二)虾蟹类

  1.苗种选择:投苗前需对种苗进行常见病原检测,建议选择无特定病原(SPF)苗种用于养殖生产,不可使用检阳性的苗种。

  2.水质调控:要关注天气变化,在温度剧变、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前后应及时调控养殖水体。对于开放的池塘养殖模式,天气变化前4天,用对虾饲料、鱼饲料、糖类等作为培养基扩繁益生菌,益生菌扩繁时间一般为24小时。天气变化前3天,需要对养殖水体消毒处理。水体消毒后约12小时,使用活化培养的益生菌菌液和藻类营养盐重新构建藻类和细菌群落结构。天气变化前1-2天,新的藻类和菌群快速生长,构建更加稳定的生态系统,养殖池塘应对天气变化能力也将有效提升。加强极端天气前的预防管理,合理控制池塘水深,加固池堤和水电设施,疏通应急水渠,避免灾害天气造成池水漫灌、池堤决口、水电设施损坏等;配置一定的蓄水池,应对高温干旱天气时养殖池塘的用水需求。

  3.使用二级处理水养殖:受天气变化、发病池塘水排放等影响,外源水体质量不稳定,可能含有病毒、条件致病菌和寄生虫外源水进入虾蟹养殖池塘前应进行消毒处理。建议采用二级处理,设置2个蓄水池,外源水进入一级蓄水池后进行消毒和沉淀处理,2天后将表层水引入二级蓄水池再次进行消毒和曝气处理1-2天,水体余氯去除后将表层水引入虾类养殖池塘。

  4.饲养管理:一要做好水草管理。针对淡水青虾、中华绒螯蟹等品种,定期维护池塘中栽种的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及时清理腐败水草,确保水草处于良好生长状态二要加强投饲管理。根据天气条件、水质、养殖阶段、虾蟹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的饲料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败坏池塘水质。

  建议有条件的对虾养殖场进行分级养殖将P3—P5仔虾进行10天标粗,标粗结束前检测仔虾中常见病原并观察仔虾健康状况,选择无病原检出的健康仔虾转入暂养池进行30天的暂养,暂养结束前检测对虾中常见病原、观察其健康状况,选择无病原检出且健康状况良好的对虾,进行50-60天成虾养殖。分级养殖中,需对标粗池、暂养池和成虾养殖池进行严格物理隔离,防止病原在不同池塘间的潜在传播和扩散风险。养殖过程中使用商品化饵料,加强投饲管理,根据天气条件、水质、养殖阶段及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的饲料投喂量。

  (三)贝类

  1.稚贝的中间培育:稚贝培育大多在池塘进行,随着稚贝生长需要的饵料逐渐增多,饵料条件较好,可以继续在室内培养;如饵料条件较差可直接移入中间培育池。中间培育池底部铺入塑料布,池塘两端设进水口及出水口(出水口要低于池底最低位),如果条件允许,池塘上面可以用塑料布扣成大棚,以保证水质相对稳定。根据不同贝类品种,适时将符合规格要求的稚贝转移到海区、滩涂或养殖池塘中开始养成期的生产。

  2.浅海养殖贝类生产管理:一是降低养殖密度,调整养殖区域。要是通过疏苗、提前售卖达标产品等措施适当降低贝类养殖密度,有条件的可将养殖贝类从近岸、浅水海域迁至离岸、深水海域一方面可以改善养殖环境,另一方面可避免因夏季暴雨导致近岸海域尤其是河口海域盐度剧烈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二是及时调整养殖水层为保证扇贝、牡蛎等筏式养殖贝类度夏安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下调养殖水层筏式养殖网笼、梗绳上易附着杂藻、杂贝等生物,影响养殖笼内水体交换,降低筏架承受力,要及时清理、更换网笼、浮漂、梗绳等设施,去除附着生物。

  3.滩涂养殖贝类生产管理:一是选择适宜的播苗海区。一般选择风平浪静、潮流通畅的滩涂,滩面平坦广阔、略有倾斜,大小潮水都能淹没和干露,虾池、潮沟等沙泥底质的地方均可作为养成场所。滩涂贝类养成场所的底质以沙泥质为主,沙含量应在60%以上,沙的含量也应视不同的养殖种类而定。为确保苗种良好栖息环境,在播苗之前应将虾池、蚶田、蛏埕和滩面翻松,利于种苗潜入地表。如有洼地应整平,防止夏季落潮水温升高引起苗种死亡。此外,苗种播放前应清除玉螺、蛇鳗、海鲇和蟹类等敌害生物。二是做好滩涂底质改良,减少疫病发生夏季播苗前,应采取翻耕、整平、压沙等滩质改良措施及修复和调控技术,减少有害病原菌,提高滩涂的通透性,优化滩涂养殖环境,使滩涂的生产能力得到恢复。三是选择合适的播苗技术。滩涂贝播苗一般采用水播和干播两种技术。水播成活率比较高,缺点是受潮流或风等因素影响,苗种不容易播撒均匀。一般选择大潮水早晚退潮时进行,但应注意苗种在滩面上干露的时间不易过长。播种技术、播苗密度和数量要统筹考虑水域中饵料、滩涂质地结构、其他贝类资源量、苗种大小和放养面积确定。一般情况下,水中饵料生物丰富,质地又疏松可适当多播苗,反之,则少播苗;大规格的苗种可多播,小规格的苗种可少播;低潮区播养密度可大一些,中高潮区密度小一些。

  4.池塘养殖贝类生产管理:一是气候灾害预防。密切关注灾害性天气预报,科学分析气象灾害对池塘贝类养殖的影响,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开展池塘堤坝、进排水渠道、增氧机等设施设备的检查维修,加盖池塘网盖或围栏设施;对于地势低洼处的池塘养殖区,增挖进排水沟道,保持进排水畅通;对增氧、排水设备保养进行维护,配备应急供电机组,准备防灾物资;加强巡视,每天早晚巡视池塘,查看池塘状态,移除杂物。二是敌害生物灾害预防。每日监测池塘水体温度和盐度,及时调整至养殖品种生长最适温度、盐度;监测池塘水质、水色、溶解氧,池水透明度以30-40 cm为佳;进水口布设单层或多层0.3-0.4 mm孔径过滤网,及时清理网上杂物,保持进排水路通畅。三是疫病灾害预防放苗前要对旧池底质修复、改良,包括清淤、排干水后晒池、翻耕整埕等,减小底泥中硫化物的毒性;根据混养生物习性更改、调整池底地貌;采用含氯石灰(水产用)进行全池消毒杀菌。

  二、水生动物疾病防控

  (一)积极预防

  1.鱼类

  一要注意观察及时采取措施。每天池边检查鱼的活动状况、摄食状况。观察到有活力差、逃避反应弱、体色暗淡或发黑、鱼外观有缺损、翻白、浮头、离群、昏睡不动、厌食的个体,可能是鱼的健康出现问题。进一步检查,确定病因后再及时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药物的选择依据《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1、2号》二要合理用药预防。遇大风、暴雨、降温等恶劣天气,提前1天停食,并向水中泼洒抗应激、稳定水质的药物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增加免疫的饲料添加剂,每投喂10-15天,停1个月后再投喂。不要定期往鱼池里泼洒杀虫药投喂抗生素来预防鱼病,会破坏水环境和降低鱼的免疫力。

  2.虾蟹类

  (1)育苗期间措施:育苗过程中,要做好虾蟹幼体、育苗器材、育苗水体等相关消毒工作。采取育苗用外源水过滤、一级消毒沉淀、二级消毒沉淀、紫外消毒、去除有机物、蓄水等措施净化育苗用水,保障亲本和种苗养殖用水不携带病原减少有机物,对蓄水进行病原和水质检测,含病原生物、水质不达标的蓄水不能进入生产区。

  (2)养殖期间措施:一是增加溶氧。增加增氧机开启频次,早上、中午、夜晚时段,以及强降雨和低气压天气时开启增氧机,实时关注水体溶氧含量变化养殖后期虾蟹池塘底部溶氧不足时可合理配合使用颗粒状的过氧化钙粉(水产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等化学增氧剂增加池底溶氧含量。二是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通过适时分塘转移大规格虾、增加商品虾出塘等措施,合理控制商品虾存塘量,控制池塘养殖密度。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存塘虾受伤或产生应激反应。三是合理投喂。根据实时天气状况、虾蟹生长摄食状态进行科学投喂,避免过量投喂造成养殖环境污染,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提高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

  3.贝类

  (1) 稚贝中间培育期间措施:夏季是牡蛎疱疹病毒病、弧菌病和派琴虫病等贝类疫病的高发期,要密切关注池塘培育稚贝的病原携带情况、加强池塘生物安保管控措施,对病害相关环境和气候变化进行密集监测。例如蚶类、牡蛎和扇贝的牡蛎疱疹病毒病发生的温度阈值分别为12℃、15℃和20℃派琴虫暴发一般出现在盐度高于25‰的海区。为避免育苗车间成为疫病传播源,引入稚贝前,对稚贝牡蛎疱疹病毒、鲍疱疹病毒、派琴虫和绝对致病性弧菌等病原携带情况与健康状况进行检疫。

  2)贝类养成期间措施:一是做好养殖系统疫病风险评估。各养殖业户根据养成海区、滩涂或池塘的地理区位、建设条件、往年流行病学数据等,采用科学方法评估所在养殖区域的潜在风险点及病原在养殖系统中引入、传播与滞留等过程中的风险等级,针对性采取消毒、加强管理等防控措施,提高养成率。二是强水质监测根据当地水体理化性质特性,选择重要的水质指标(如水温、溶氧、pH、氨氮和盐度)定期检测,记录在案。三是提升生产管理水平。注重养殖生产过程管理,做好养殖生产关键数据的记录、整理和保存,加强生产管理体系和配套设施建设,引入先进科学管理模式,提高贝类养成率和生产稳定性。

  (二)精准防治

  1.鱼类:草鱼、鲤、鲫、斑点叉尾鮰、罗非鱼等绝大多数养殖鱼类在夏季更易发病,应重点关注草鱼出血病、鲤浮肿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罗非鱼链球菌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等。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夏季多种淡水养殖鱼类常会发生病毒病,如感染草鱼、青鱼的草鱼出血病;感染鲤、锦鲤的鲤浮肿病和锦鲤疱疹病毒病;感染鲫、金鱼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等。病鱼体表一般有出血,眼球突出或凹陷烂鳃以及鳃出血等症状。目前尚无有效控制养殖鱼类病毒病的药物,限制病鱼的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的传播。病毒病的发生与鱼体带病毒、养殖水环境以及鱼的抗病力有密切关系。病情发生后不能盲目用药,否则易引起更高死亡率。一般应停止换水、停止用消毒和杀虫药、停止拉网操作,保持溶氧在较高水平,及时捞出池中病死鱼做无害化处理,保持水质稳定。少量使用大黄、维生素待养殖鱼自身免疫力逐步恢复。养殖尾水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对疑似发病样品要送实验室进行诊断;确诊为阳性后,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处置。

  夏季是细菌性疾病发生的高峰季节。应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鱼体受伤后及时采取消毒措施。发病鱼的治疗采用内外结合方式进行。外用药可以采用含氯石灰(水产用)或聚维酮碘溶液等全池泼洒,一般连用2次,间隔1天。内服用药,选择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种类以及剂量,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内服药物包括氟苯尼考粉、恩诺沙星粉(水产用)、盐酸多西环素粉(水产用)等,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内服药一般连用5-7天,用黏合剂拌饵投喂;同时饲料投喂量减半;保持水中溶氧充足,水质清新。

  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指环虫、孢子虫等多种寄生虫病在夏季常见,尤其多暴发于水质较差的养殖塘。养殖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水质调节等工作,合理调控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类和生物量,抑制水体中有害物种的大量繁殖,增加有益种类的生物量和种群量。科学投喂,提高养殖鱼体抗病力。平时注意观察,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将疾病控制在发病初期。相对于病毒病和细菌病,多数寄生虫病依靠显微镜在养殖现场就能确诊。要注意点,一是健康鱼也会感染少量寄生虫,这时不必用药。只有寄生虫数量较多时,才用杀虫药。二是需要确定寄生虫的种类,有选择性的使用针对性强的杀虫药。

   2.虾蟹类:应关注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肝肠胞虫病、肝胰腺坏死综合征、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病、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病、河蟹“牛奶”病等,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虾苗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十足目虹彩病毒1、肝肠胞虫等重要传染性病原对虾类养殖影响严重。应对虾苗进行检测,选择不携带重要病原的虾苗用于养殖。

  河蟹“牛奶”病的病原为二尖梅奇酵母。应对蟹苗进行检测,选择不携带“牛奶”病病原的蟹苗用于养殖。北方地区稻田养殖成蟹,保障蟹种暂养期间的质量,选择适宜规格的扣蟹科学暂养,强化养殖水质管理,合理投饵,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降低“牛奶”病传染机会。扣蟹暂养密度应控制在1000斤/亩以下,稻田暂养池暂养密度应控制在每亩3000只以下。扣蟹在稻田放养密度以500只/亩以下为宜,暂养蜕壳一次后以350只/亩为宜。保持良好水质环境,水体的溶氧达到4-12mg/L,氨氮小于0.3mg/L。养殖前需注意清除池底淤泥并进行消毒处理。选择配合饲料,避免使用易携带病原的野杂鱼虾投喂。

  应加强养殖水质状况监测,每天检测溶氧、氨氮、亚硝氮、pH等水质指标,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土池底层水体溶氧不低于3.5 mg/L,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水体的溶氧不低于4.0mg/L;水体pH值控制在7.5-8.8范围为宜,对于养殖设施配置不足的半集约化养殖土池,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控制在0.3mg/L以下,在机械增氧、进排水、水质监测等设施与养殖生产管控充分的集约化海水养殖系统中,水体的氨氮浓度控制在1mg/L以下,亚硝酸盐低于2mg/L。可通过增强水体机械增氧、合理使用化学增氧剂提升池底溶氧等措施提升养殖池塘水环境质量。

  应每天检测水体细菌总量、弧菌数量。对虾养殖系统的总细菌量与对虾养殖产量密切相关土池养殖水体总细菌量达到1×105个/mL以上;对虾预期产量达到3500kg/亩以上的集约化养殖模式,水体细菌总量应达到1×107个/mL以上。条件致病菌如弧菌数量小于1×103个/mL,携带毒力基因的高致病性副溶血弧菌不得检出。若水体中微生物指标异常,需及时进行处理。

  应每周定期监测池塘微藻优势种群状况,防控高温暴雨天气诱发池塘富营养化水体暴发有害藻华。预防天气剧烈变化导致养殖虾蟹暴发疾病,适量投喂维生素和益生菌饲料添加剂等提高虾蟹抗应激能力,增加养殖池水深、提高水体溶氧浓度、控制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因子含量,避免水质出现剧烈变化。

  优化养殖模式进行病害生态防控。在不同盐度的对虾养殖池塘中科学套养一定数量鱼类,及时清除对虾养殖群体中的少量患病个体,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实现对虾病害的生态防控。

  3.贝类保苗期重点关注牡蛎疱疹病毒病的防控养成期多在开放式海区完成,重在预防。针对牡蛎疱疹病毒病目前缺乏有效治疗的药物,做好生产过程中的病害预防、生物安保防控措施,以及提升养殖管理水平是减少病害损失的关键。牡蛎疱疹病毒(OsHV-1)作为一种具有脂质囊膜的病毒,在水产养殖环境中属于比较容易杀灭的病毒。高温(50℃,5分钟)、化学消毒剂、臭氧和紫外线对该病毒均有较好的杀灭作用。成功消杀病毒的关键是彻底、全面。对于不能浸泡消毒的器具,保苗池塘可以在天气晴好时,太阳下晾晒24小时以上OsHV-1在干燥环境下会很快死亡,但在室内20℃情况下,根据水环境条件差异,OsHV-1可在海水中存活2-14,且仍保持感染能力。

  区域内病毒感染风险大时,应注意池塘生物安保措施,避免交叉传播。例如,相关器具在潜在感染区和非感染区分开使用,操作人员在跨区作业时,要充分用肥皂洗手并用醇基消毒剂消毒手面。另外,器具浸泡消毒彻底,否则附着的污垢和蛋白质会使消毒效果大打折扣。次氯酸钠等浸泡15分钟,能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消毒剂的具体使用浓度可以参照说明书使用。

  (三)规范用药

  一是要合理使用药物一旦发现疾病,先确诊病症,然后合理用药、对症下药。用药过程中要保证科学用药,要注意药物的协同和拮抗作用,合理配伍。二是防止药物滥用。不得向池塘泼洒抗生素,不得低剂量内服抗生素预防疾病,不得使用违禁药物。三是严格落实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使用白名单制度。养殖规范用药,严格遵循《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1、2号》中规定水产养殖药物。不盲目听信某种药物效果,不使用假、劣兽药、人用药、原料药以及所谓“非药品”“动保产品”等国家未批准药品(无兽药产品批准文号)。四是加强药物的鉴别能力。加强假、劣兽药的鉴别能力,可在“国家兽药综合查询”app中查询兽药信息,避免买到假、劣兽药。

  三、水产品和投入品运输

  (一)苗种运输

  做好苗种运输计划。苗种生产企业尽量与物流企业直接对接,建立稳定的运输线路,保障苗种顺利运输至养殖企业。加强与各地渔业部门、行业协会对接,协同做好苗种保障和运输安全工作。苗种运输的过程中,不论采用何种运输方法、使用何种交通工具,须严格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苗种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二是苗种在运输前要停食锻炼。三是注意调好水温和水质。苗种在放养前,确保养殖池水体与运输水体水温相差2℃以内,尽量降低苗种胁迫。四是保持溶氧充足,不添加麻醉剂。五是虾蟹苗种运输过程注意控制种苗装载密度,防止相互挤压。

  (二)水产品运输

  夏季水产品运输前要停食,拉网锻炼,降低鱼体应激反应。高温季节活鱼运输时要做好降温工作,向鱼车内添加冰块降温;同时提高增氧,保持充足溶氧,防止缺氧死亡。扇贝、牡蛎等养殖中需要运输上岸开展分苗操作的,要选取凌晨或傍晚时段进行,并用遮阳网遮蔽阳光,用新鲜海水流水冲洗,避免高温对贝类成活率的影响。长距离海上运输的,应使用活水船,并配备充氧设备。需要进行陆上长距离转场养殖的,应采用冷藏车,并保持车厢潮湿

  )饲料等渔需物资运输

  夏季渔需物资的运输需要注意高温、强光、雨水对渔需物资的影响。药物运输防止暴晒,做好遮阳降温工作。饲料运输要做好遮阳通风防雨措施,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淋雨受潮等影响饲料质量。

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1. 农业农村部机关服务中心( 农业农村部机关服务局 )
  2. 中国农业科学院
  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4.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5. 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
  6.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7. 农民日报社
  8.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
  9. 中国农村杂志社
  10. 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中国共产党农业农村部党校)
  11. 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
  12.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13.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14.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农业农村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
  15.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16.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17. 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
  18. 农业农村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
  19. 农业农村部财会服务中心、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20. 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中国-欧洲联盟农业技术中心)
  21.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农业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农业行业分会)
  22.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23.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国农民体育协会
  24.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
  25.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26.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7.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秘书处)
  28.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29.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30. 全国畜牧总站
  31.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农村部屠宰技术中心)
  32.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农业农村部兽药评审中心)
  33.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34. 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作物中心)
  35.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农业农村部乡镇企业发展中心)
  36.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
  37. 农业农村部渔政保障中心
外交部
国防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公安部
国家安全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水利部
农业农村部
商务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退役军人事务部
应急管理部
中国人民银行
审计署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国家航天局
国家原子能机构
国家外国专家局
国家海洋局
国家核安全局
国家乡村振兴局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信访局
国家统计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国家医疗保障局
国务院参事室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国家反垄断局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
国家宗教事务局
国务院研究室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新华通讯社
中国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国气象局
国家行政学院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国家能源局
国家数据局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国家烟草专卖局
国家移民管理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铁路局
中国民用航空局
国家邮政局
国家文物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
国家消防救援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北京农业农村局
天津农业农村委
河北农业农村厅
山西农业农村厅
内蒙古农牧厅
辽宁农业农村厅
吉林农业农村厅
吉林畜牧业管理局
黑龙江农业农村厅
上海农业农村委
江苏农业农村厅
浙江农业农村厅
安徽农业农村厅
福建农业农村厅
江西农业农村厅
山东农业农村厅
河南农业农村厅
湖北农业农村厅
湖南农业农村厅
广东农业农村厅
广西农业农村厅
海南农业农村厅
重庆农业农村委
四川农业农村厅
贵州农业农村厅
云南农业农村厅
西藏农业农村厅
陕西农业农村厅
甘肃农业农村厅
青海农业农村厅
宁夏农业农村厅
新疆农业农村厅
新疆兵团农业农村局

主办单位:立博体育农业农村部

承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网站识别码bm21000007 京ICP备05039419号-2

京公网安备 立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