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索 引 号
07B161203202300953
信息所属单位
渔业渔政管理局
信息名称
冬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引
文  号
生效日期
2023年11月27日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27日
内容概述
冬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引
索 引 号
07B161203202300953
信息名称
冬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引
文  号
信息所属单位
渔业渔政管理局
生效日期
2023年11月27日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27日
内容概述
冬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引

冬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引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7日

字体:[大 中 小]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 


  冬季气温较低,养殖水环境变化复杂,水体浮游藻类生长不旺,水产动物摄食、活动等变弱,养殖从业者易放松警惕,导致水质恶化,引起水产动物发病甚至死亡。做好冬季水产养殖生产管理,通过适时捕捞、修整池塘、合理放养等措施为下一年水产养殖打下基础,是确保水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现研究提出冬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引,供各地参考使用。 

  一、苗种和养殖生产 

  (一)鱼类 

  1.投喂管理:冬季养殖鱼类过早停料易导致越冬鱼(尤其是越冬鱼苗)营养流失较大,死亡率升高。因此不宜过早停料,应选用质量合格的优质饲料,在天气晴好、气温较高的中午少量投喂,以维持鱼体体质,增强其耐寒和抗病能力,提高越冬期及开春养殖鱼类成活率。冬季我国北方冰冻时间较长,部分地区越冬期长达5个月,鱼池水温在0℃-4℃,此时不宜再投喂,春季融冰后应尽早投喂,提高越冬成活率。对于南方地区尚能摄食的鱼类,要合理投喂饲料,进一步增强体质,保证其安全越冬。 

  2.水质管理:定期检测养殖水体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保证水质清新,溶氧在5mg/L以上,pH在值7-8.5,透明度在40-50厘米。定期检查水体浮游藻类生物量,对于营养盐含量少、浮游藻类少、透明度较大的鱼池,可直接补充小球藻和硅藻,或适当培育浮游藻类。对于浮游藻类过多的鱼池,可采取消毒等措施,适当减少水体中浮游藻类含量。定期检测水体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发现数量较多时,可全池泼洒敌百虫溶液(水产用),防止越冬期间轮虫或剑水蚤大量滋生引发池水缺氧。 

  3.日常管理:勤检鱼病,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拉网时动作要精细,防止鱼类带病、带伤越冬。越冬前并池可进行拉网锻炼增强鱼类体质,宜在水温10℃左右进行。鱼池封冰后,浮游藻类光合作用是水体溶氧主要来源,明冰可保持较高的透光率,确保光照强度。要及时扫除积雪和乌冰以保持光照充足,扫雪面积越大越好,小池全部扫净,大池可每隔1米扫1米,南北走向,以利采光。越冬池应禁止滑冰、冰下捕捞鱼虾等,避免鱼类受惊乱窜,消耗体力,增加耗氧量。 

  4.苗种放养:根据养殖状况及市场行情预判,合理制定下一年度养殖计划,及时做好放苗前的池塘清淤、修整与消毒工作。要选择体表无损伤、活力强和经检测不携带特定病原的苗种放养,苗种放养前要适时加水、肥水,保证苗种进池后有适口的饵料生物。冬季水温较低,苗种进池后不宜立即消毒,可泼洒维生素类兽药、大黄五倍子散等中草药类兽药,增强鱼体体质。苗种进池后要适时肥水,保证水质良好。 

  (二)虾蟹类 

  1.苗种选择:投苗前需对种苗进行常见病原检测,选择无特定病原(SPF)苗种用于养殖生产,不可使用检出重要疫病病原的苗种。 

  2.水质调控:冬季对虾养殖在华东和北方地区主要通过加热设施提高温度。在华南地区主要通过塑料大棚加温保温,塑料大棚养殖模式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要关注天气变化,应在温度剧变等极端天气前后及时调控养殖水体。四个步骤重构养殖生态系统:第一步,全池泼洒葡萄糖酸钙和维生素C钠粉(水产用),增强对虾抗应激能力,2个小时后进入第二步;第二步,使用池塘底层消毒剂和含氯石灰(水产用),处理老化细菌和藻类,18小时后进入第三步;第三步,用果酸等解毒和沉降水体悬浮颗粒物质,1-2小时后进入第四步;第四步,使用益生菌、糖类、微藻培养液等重新构建藻类和细菌群落结构。 

  3.使用二级处理水养殖:受天气变化、发病池塘水排放等影响,外源水体质量不稳定,可能含有病毒、条件致病菌和寄生虫,外源水进入虾蟹养殖池塘前应进行消毒处理。建议采用二级处理,设置2个蓄水池,外源水进入一级蓄水池后进行消毒和沉淀处理,2天后将表层水引入二级蓄水池再次进行消毒和曝气处理2-3天,水体余氯去除后将表层水引入虾类养殖池塘。 

  4.饲养管理:一要做好水草管理。针对中华绒螯蟹等需要水草调控水体的品种,定期维护池塘水草等,及时清理腐败水草,确保水草处于良好生长状态。二要加强投饲管理。根据天气条件、水质、养殖阶段、虾蟹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的饲料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败坏池塘水质。 

  建议有条件的对虾养殖场进行分级养殖。将P3-P5仔虾进行10天标粗,标粗结束前检测仔虾中常见病原并观察仔虾健康状况,选择无特定病原(SPF)检出的健康仔虾转入暂养池进行30天的暂养,暂养结束前检测对虾中常见病原、观察其健康状况,选择无病原检出且健康状况良好的对虾,进行50-60天成虾养殖。分级养殖中,需对标粗池、暂养池和成虾养殖池进行严格物理隔离,防止病原在不同池塘间的潜在传播和扩散风险。 

  (三)贝类 

  1.鲍采苗与平面培育生产管理:一是鲍苗剥离注意事项。当采苗后的幼体长至2毫米以上,出现第一呼水孔,即进入稚鲍期,可以开始剥离进入中间育成(稚鲍期开始摄食量增大,培养的底栖硅藻已不能满足,剥离后换成平面培育,可以投喂人工饵料)。剥离的稚鲍规格,一般为3-4毫米效果最好,中间育成成活率可达90%以上。2-3毫米的稚鲍剥离进行中间育成成活率较低。稚鲍剥离时间的推迟或提前根据薄膜上的饵料充足与否决定。剥离下板的方法除了人工移除法外,还可采用酒精溶液浸泡麻醉法,使用的酒精浓度为2.2%。二是鲍平面培育注意事项。稚鲍从薄膜上剥离下来进行平面培育,培育至壳长1厘米以上幼鲍的过程称为四角砖苗培育期。为幼鲍养成成鲍(海上养成,或室内工厂化养成)提高成活率打下基础。平面培育放养密度为3000-4000只/平方米(室内流水培育,水流日流量应为培育水体的5-8个量程)。开始时投喂配合饲料或鲜藻类浆汁,壳长7毫米以后,投喂片状圆形人工配合饲料。傍晚投喂,投喂量按鲍体重的5%-6%计,并根据摄食情况适当调整。适时吸污、倒池,确保水质清新,每天清晨清洗池子以清除残饵及其他污物。三是鲍苗海区养殖注意事项。保苗海区养殖常采用筏架式与浮筏式;筏架规格:4-6m×4-6m,横架6-8根,6-8笼/根,养殖密度100粒/笼。浮筏式:每条绳子100-160m,每两条绳子间隔4-5m,每两个养殖桶间隔2m,80-200cm深,养殖密度100粒/笼。我国南方冬季为鲍鱼的适温生长期,病害极少发生,且鲍生长速度也较快。此阶段是鲍苗规格和密度分选的最佳时期,应及时进行分苗操作,保持饵料充足,促进鲍苗健康生长。 

  2.池塘越冬贝类生产管理:一是做好池塘维护工作。越冬前要坚持巡塘,检查池塘、坝埂是否漏水,及时排查和补漏。认真检查进排水闸门是否老化、漏水,做到及时检修、堵漏、更换。检查进水水泵等设施,提前做好防冻、防裂工作。二是水质底质管理。随着温度下降,大量藻类死亡,死亡藻类分解,加之前期池塘投喂产生的残饵、粪便等污染将导致池塘水质改变。在封冰前要做好水质检测,包括盐度、pH值、氨氮、亚硝酸盐、浮游生物组成等,如水质指标异常,要及时调整。另在封冰前进排水条件好的池塘要增加换水次数,加强水体交换,及时排出有毒有害物质,以免封冰后水质恶化导致病害的发生。三是做好池塘水位管理。密切关注潮汐变化,提前向池塘加注新水,将水位提高到最高水位,提高水位不仅能减缓水温的下降速度,提高贝类对水温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能防止贝类因温度骤降引起的应激反应及冻害伤亡。 

  3.贝类育苗前准备:一是育苗池的洗刷、消毒。新、旧育苗池以及与育苗有关的池子(如饵料池、预热池等)在使用前必须清池消毒。可用40-50mg/L的含氯石灰(水产用)溶液或20-3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泼洒池壁及池底进行消毒,数小时后,彻底刷洗干净池壁上附着的菌膜、杂藻等附生物。洗刷、消毒育苗池内其他设施在育苗池消毒后,对池内的气管、气石、加热管道还要用100-200mg/L含氯石灰(水产用)或者用20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消毒。用洁净海水冲洗育苗池及气石、管道等,经洗刷、消毒后,再用经过120目筛绢网过滤的海水冲洗数次,干净后方可进水备用。二是育苗设施的维护。育苗前要进行各项设施的检验工作,尤其是新建育苗场应在育苗前一个月进行试用,包括加热、充气、供水设备的运转试用,观察并记录加热性能、充气效果、供水能力等。还应检查各育苗池、饵料池是否有裂缝漏水,水阀或闸门是否灵活、严密,充气气石与充气支管连接是否紧密,有无脱落,检查排水沟是否通畅,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以免育苗时措手不及。三是育苗池的进排水。进水育苗池经过消毒冲刷干净,待残毒消失后就可进水。一般采用水泵动力提水,打开阀门即可进水。首先进来的水,需经14-18小时沉淀,再用内层120-200目、外层60目的筛绢网过滤,以利于硅藻类为主的单细胞藻类进池,防止大型浮游生物入池。进水后开始充气、调光、施肥。早期换水时进水要用200目的筛绢袋过滤,随着幼体的长大,以后可改用60-80目的筛绢袋过滤进水。排水在育苗池内放入换水网箱,换水网箱一般长0.8-1米,宽0.4-0.6米,高1.2-1.4米。换水网箱的网依规格分成以下几种:150目、120目、80目、60目、40目和20目。换水时将橡胶管的一端插入网箱中,用虹吸法排水。排水时要有专人看管,不断用塑料水勺(加长柄)舀水从网箱里面冲洗箱体,防止幼体被吸附在网箱上,同时也有利于排出水体中的有机碎屑。在水体交换量大的情况下,可一边排水,一边加水,以免引起池底杂物泛池。同时注意在排水时要调节充气量,防止水位降低后充气量加大引起泛池。育苗池水位降低后也会引起水位高的育苗池充气量变小,时间一长就会造成缺氧,要注意调节。 

  二、水生动物疾病防控 

  (一)积极预防 

  1.鱼类 

  一是防范冬季低温风险。对池塘进行适量补水,提高水位,避免鱼池水位过低引起水体缺氧和鱼类冻伤。预防冬季温度骤降或暴雪等极端恶劣天气引发的灾害。对于冰封严重的水体,应及时做好破冰增氧,防止鱼类缺氧死亡。二是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采取应对措施。保持池塘水质肥度,使鱼体越冬期间有充足饵料生物。对水温较高、尚在投饲的池塘,可定期泼洒含氯石灰(水产用)等消毒剂改善水质环境。三是坚持每日巡塘。通过塘边巡视和开凿冰眼等观察鱼类活动状况,发现异常个体,应在进一步检查确定病因后,及时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 

  2.虾蟹类 

  (1)育苗期间措施:育苗过程中,要做好虾蟹幼体、育苗器材、育苗水体等相关消毒工作。采取育苗用外源水过滤、一级消毒沉淀、二级消毒沉淀、紫外消毒、去除有机物、蓄水等措施净化育苗用水,保障亲本和种苗养殖用水不携带病原,减少有机物,对蓄水进行病原和水质检测,含病原生物、水质不达标的蓄水不能进入生产区。(2)养殖期间措施:一是增加溶氧。养殖全过程开启增氧机,全天实时关注水体溶氧含量变化。养殖后期,虾蟹池塘底部溶氧不足时,可合理配合使用颗粒状的过氧化钙粉(水产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等化学增氧剂和底质消毒剂,增加池底溶氧含量和消毒处理底质病原微生物。二是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通过适时分塘、轮捕等措施转移大规格虾,增加商品虾出塘等措施,合理控制商品虾存塘量,控制池塘养殖密度。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存塘虾受伤或产生应激反应。三是合理投喂。根据实时天气状况、虾蟹生长摄食状态进行科学投喂,避免过量投喂造成养殖环境污染,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提高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 

  3.贝类 

  一是加强检疫,流行性疫病以防为主。育苗场种贝来源广泛,为了避免将牡蛎疱疹病毒(OsHV-1)、鲍疱疹病毒(HaHV-1)与派琴虫(Perkinsus spp.)重要贝类病原随种贝携带进入育苗场,应根据相关规定在出售或者运输前对种贝重要病害进行严格检疫,防止病害扩散流行。二是增强体质。立冬后,气温、水温下降明显,水产动物免疫力相对低下,贝类同样如此,需要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可在饵料中适量添加用于提高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以增强贝类体质,提高防病抗病能力。投喂时应把握适时适量原则,以免造成浪费及影响水质。三是主动做好水质管理。封冰后,冬季持续的“风冻雨雪”等恶劣天气易使池塘水面形成不透明冰层,引起冰下缺氧。另外,大雪过后,会导致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养殖水体中溶解氧波动幅度较大,极易造成贝类冰下缺氧的情况。因此建议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及时监测池塘溶解氧情况,有条件的可以考虑安装一个溶解氧在线监控设备;大雪过后要及时清扫冰面雪道,保证光线透入水中,促进藻类光合作用产氧;立春前后,要适当开凿冰眼透气,并遵循“先少后多,先里后边”的原则。 

  (二)精准防治 

  1.鱼类 

  冬季气温较低,病害相对较少,但仍需关注养殖鱼类的缺氧、冻伤以及气泡病、赤皮病、烂鳃病、竖鳞病、水霉病、锚头鳋病、小瓜虫病等疾病。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溶氧量是决定养殖鱼类越冬安全与否的主要限制因子。保证水体中适宜的浮游藻类和浮游动物含量、保持鱼类放养量和水位适宜,可以预防冬季鱼池缺氧。一旦发生缺氧,可紧急增氧,方式包括:循环池水(但此措施易导致水温降低而冻伤鱼体),开启增氧机,加注新水,投放增氧片剂等。预防鱼体冻伤应保持池塘水位在1.5米以上,尽量不采取循环池水增氧方式。预防气泡病应勤检水中浮游藻类含量,如果过多,宜采取部分水体消毒等措施,适当减少浮游藻类含量。 

  避免捕捞运输操作中的鱼体损伤、水温过低导致的鱼类冻伤以及气泡病造成的鱼体鳍条损坏,可以有效预防冬季赤皮病、水霉病等细菌性和真菌性疾病发生。一旦发病,应及时检测水质,查找分析病因,采取相应防控措施。近年冬季养殖经验表明,外泼大剂量消毒剂不仅对病害控制效果不佳,而且刺激性较强,有时甚至造成养殖鱼类大量死亡。因此建议控制好水质底质,同时使用提高免疫类制剂增强鱼体体质。如果鱼池结冰,可在冰雪消融后采用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等药物消毒水体,尽早投喂饲料,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国标渔药抗生素拌饲投喂。 

  对于锚头鳋、小瓜虫等体外寄生虫感染,建议使用国标渔药消毒剂(商品说明推荐使用剂量的下限)全池泼洒,严重时可间隔1天重复泼洒1次。泼洒药物后注意预防池塘缺氧浮头。药物选择可依据《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1、2号》。 

  2.虾蟹类 

  应关注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传染性肌坏死病、虾肝肠胞虫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病、河蟹螺原体病、河蟹“牛奶”病等,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虾苗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十足目虹彩病毒1、传染性肌坏死病毒、虾肝肠胞虫等重要传染性病原对虾类养殖影响严重,应对虾苗进行检测,选择不携带重要病原的虾苗用于养殖。 

  河蟹“牛奶”病的病原为二尖梅奇酵母。应对蟹苗进行检测,选择不携带“牛奶”病病原的蟹苗用于养殖。北方地区稻田养殖成蟹,保障蟹种暂养期间的质量,选择适宜规格的扣蟹科学暂养,强化养殖水质管理,合理投饵,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降低“牛奶”病传染机会。扣蟹暂养密度应控制在1000斤/亩以下,稻田暂养池暂养密度应控制在每亩3000只以下。扣蟹在稻田放养密度以500只/亩以下为宜,暂养河蟹蜕壳一次后以350只/亩为宜。保持良好水质环境,水体的溶氧达4mg/L,氨氮小于0.3mg/L。养殖前需注意清除池底淤泥并进行消毒处理。选择配合饲料,避免使用易携带病原的野杂鱼虾投喂。 

  应加强养殖水质状况监测,每天检测溶氧、氨氮、亚硝氮、pH等水质指标,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土池底层水体溶氧不低于4.5mg/L,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水体的溶氧不低于5.5mg/L;水体pH值控制在7.5-8.8范围为宜,对于养殖设施配置不足的半集约化养殖土池,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控制在0.3mg/L以下,在机械增氧、进排水、水质监测等设施与养殖生产管控充分的集约化海水养殖系统中,水体的氨氮浓度控制在1mg/L以下、亚硝酸盐低于2mg/L。可通过增强水体机械增氧、合理使用化学增氧剂提升池底溶氧等措施提升养殖池塘水环境质量。 

  在条件许可的养殖场,应每天检测水体细菌总量、弧菌数量。对虾养殖系统的总细菌量与对虾养殖产量密切相关。塑料大棚低密度(5万尾/亩)养殖水体总细菌量达到1×105个/mL以上;对虾预期产量达到3500kg/亩以上的集约化养殖模式,水体细菌总量应达到1×107个/mL以上。条件致病菌如弧菌数量小于1×10?个/mL,携带毒力基因的高致病性副溶血弧菌不得检出。若水体中微生物指标异常,需及时进行处理。 

  应每天定期监测池塘微藻优势种群状况,防控低温天气诱发池塘富营养化水体出现倒藻。预防天气剧烈变化导致养殖虾蟹暴发疾病,适量投喂维生素和益生菌饲料添加剂等提高虾蟹抗应激能力,增加养殖池水深、提高水体溶氧浓度、控制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因子含量,避免水质出现剧烈变化。 

  优化养殖模式进行病害生态防控。在不同盐度的对虾养殖池塘中科学套养一定数量鱼类,及时清除对虾养殖群体中的少量患病个体,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实现对虾病害的生态防控。 

  3.贝类 

  牡蛎疱疹病毒(OsHV-1)是近年来引起育苗场蚶类种贝与幼虫、牡蛎幼虫大规模死亡的主要传染性疫病。部分成贝感染该病毒后,不表现临床症状,因此,如果前期未按规定做好种贝入场前检疫工作,极易造成OsHV-1的场内传播,并随排水系统污染场区附近海区,进而周围育苗场的安全生产。因此,一旦发现有OsHV-1病害发生的迹象,应及时请专业部门确认,并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具体建议如下:OsHV-1作为一种具有脂质囊膜的病毒,在水产养殖环境中属于比较容易杀灭的病毒,高温(50℃,5分钟)、臭氧和紫外线对该病毒均有较好的杀灭作用,育苗场成功消杀病毒的关键是彻底、全面。对于不能浸泡消毒的器具,可以在天气晴好时,太阳下晾晒24小时以上。OsHV-1在干燥环境下会很快死亡,但在室内20℃情况下,根据水环境条件差异,OsHV-1可在海水中存活2天到14天,并仍保持感染能力。场区内病毒感染风险大时,应注意场区生物安保措施,避免交叉传播。例如,相关器具在潜在感染区和非感染区分开使用,操作人员在跨区作业时,要充分用肥皂洗手、并用醇基消毒剂消毒手面。另外,浸泡消毒前要对器具、养殖池的表面用水冲洗,否则附着的污垢和蛋白质会使消毒效果大打折扣。消毒剂可选用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等国标渔药消毒剂,参照说明书使用。 

  三、水产品和投入品运输 

  (一)苗种运输 

  苗种捕捞前要做好运输计划,苗种运输过程中注意防寒,防止运输中水体结冰鱼体冻伤。尽管绝大多数贝类具有较强的耐干露的能力,但由于种贝运输空间跨度大、耗费时间长,运输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是保证运输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一是制定详细的运输计划,包括运输数量、运输方式、包装、起捕装运时间、运输路线及押运人员等。二是准备及检查运输工具和包装材料。三是长途运输应配备必要的增氧设施如氧气瓶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选择保温车运输。 

  (二)水产品运输 

  捕捞上岸的水产品应及时、快速运输到位,活鱼运输过程中不使用麻醉剂,控制合理密度,降低装载运输中的应激反应。收获准备上市的贝类如果要长途运输最好不要立刻起运,尽量暂养几天,增强其对后续运输的适应能力。保障贝类鲜活,无异味,无机械损伤。用海水冲洗干净,拣出死、伤者,按个体大小划分等级。贝类运输1℃-5℃为宜,低于0℃时贝体将被冻伤以致死亡。包装宜用麻袋而不用通风不良的编织袋,以提高成活率。 

  (三)饲料等渔需物资运输 

  鲜活微藻饵料运输要保证全程冷链(0℃-4℃)运输,但不能结冰,因为结冰后小球藻细胞壁会膨胀、破裂后导致坏死,0℃-4℃度范围可以确保微藻饵料的活力完好。但鲜活藻类饵料保质期不长,在低温状态下能保存3个月左右,应规划好厂家浓缩生产、经销商运输与养殖户使用的周期,最大限度地保障饵料鲜活度与使用效果。 

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1. 农业农村部机关服务中心( 农业农村部机关服务局 )
  2. 中国农业科学院
  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4.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5. 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
  6.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7. 农民日报社
  8.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
  9. 中国农村杂志社
  10. 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中国共产党农业农村部党校)
  11. 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
  12.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13.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14.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农业农村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
  15.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16.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17. 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
  18. 农业农村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
  19. 农业农村部财会服务中心、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20. 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中国-欧洲联盟农业技术中心)
  21.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农业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农业行业分会)
  22.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23.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国农民体育协会
  24.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
  25.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26.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7.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秘书处)
  28.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29.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30. 全国畜牧总站
  31.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农村部屠宰技术中心)
  32.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农业农村部兽药评审中心)
  33.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34. 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作物中心)
  35.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农业农村部乡镇企业发展中心)
  36.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
  37. 农业农村部渔政保障中心
外交部
国防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公安部
国家安全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水利部
农业农村部
商务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退役军人事务部
应急管理部
中国人民银行
审计署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国家航天局
国家原子能机构
国家外国专家局
国家海洋局
国家核安全局
国家乡村振兴局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信访局
国家统计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国家医疗保障局
国务院参事室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国家反垄断局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
国家宗教事务局
国务院研究室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新华通讯社
中国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国气象局
国家行政学院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国家能源局
国家数据局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国家烟草专卖局
国家移民管理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铁路局
中国民用航空局
国家邮政局
国家文物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
国家消防救援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北京农业农村局
天津农业农村委
河北农业农村厅
山西农业农村厅
内蒙古农牧厅
辽宁农业农村厅
吉林农业农村厅
吉林畜牧业管理局
黑龙江农业农村厅
上海农业农村委
江苏农业农村厅
浙江农业农村厅
安徽农业农村厅
福建农业农村厅
江西农业农村厅
山东农业农村厅
河南农业农村厅
湖北农业农村厅
湖南农业农村厅
广东农业农村厅
广西农业农村厅
海南农业农村厅
重庆农业农村委
四川农业农村厅
贵州农业农村厅
云南农业农村厅
西藏农业农村厅
陕西农业农村厅
甘肃农业农村厅
青海农业农村厅
宁夏农业农村厅
新疆农业农村厅
新疆兵团农业农村局

主办单位:立博体育农业农村部

承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网站识别码bm21000007 京ICP备05039419号-2

京公网安备 立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