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立博体育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祁连山下的绿色蝶变——张掖市生态环境整治与绿色转型发展综述

日期:2019-05-17 09:42 作者:范海瑞 来源:甘肃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你们是来采矿的吗?赶紧走,我们祁连山搞环保,多少矿都关掉了,你们还敢来!”一位久居山里的牧民,对他面前的一行人发出了善意的“警告”。

  其实,这一行人是张掖市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说起这件事,张掖市环保部门有关人士感慨道:“就连普通牧民都有这样的生态环保意识,可见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问责是一次深刻的全民生态环保教育,在张掖干部群众当中的影响是深远的。”

  通过两年多的持续整治,截至目前,原国家环保部约谈、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新闻媒体反映和全面自查清理出的179项具体问题全部完成现场整治任务,矿业权、水电站、旅游设施项目分类退出工作也全部完成,整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

  如今,祁连山张掖段少了人为扰动,多了动物种群,一些多年难觅踪影的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时有出现,生态修复治理区草木葱茏,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呈现出休养生息的良好景象。

  整改工作阶段性成效明显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面积198.72万公顷,其中张掖段151.91万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6.44%,占张掖市国土面积的36.2%。

  在中央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通报中,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问题严重,部分水电设施违法建设、违规运行等问题是重中之重。

  经过整治,截至目前,祁连山张掖段探采矿项目已全部关停退出,矿山环境全面治理恢复。保护区内117项探采矿项目全部关停,撤离人员、拆除设施、封堵矿井、清理现场工作全面完成,采取平整覆土、种草造林、围栏封育、加固护坡等措施,实施矿区矿点地表生态恢复治理。采取注销式、扣除式、补偿式三种方式,推进矿业权分类退出工作。77宗应退出的矿业权已全部退出,矿权全部注销,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张掖段已无矿山探采活动,原矿山企业已全部关闭清理、现场修复、注销退出。

  水电开发方面,张掖市对保护区内36项水利水电项目持续开展项目现场及周边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全部配套建设了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设施,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定期拉运处理,危废物品分类储存;保护区内外已建成运行的引水式水电站全部建设安装了不受人为控制的生态基流下泄设施和监控设备,水电站引(泄)水流量数据接入生态基流监控平台,实现了远程视频监控全覆盖,保障了河道生态基流足额下泄。同时,对在建水电站采取“一站一策”分类整治,6座停建退出和1座已建成自愿退出水电站已全部完成设施设备拆除清理和生态环境恢复等现场整治任务。目前,水利水电项目全部整治规范,河道生态基流足额下泄。

  旅游设施项目也完成分类整治,保护区核心区农牧民全部搬迁。对处于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5处旅游设施项目全部拆除基础设施,完全关停退出;对处于实验区内的旅游项目全部停业整治,在落实环保措施、补办缺失审批手续后规范运行;确定补偿退出的3项旅游项目已全部签订补偿协议退出。同时,采取一户确定一名护林员、一户培训一名实用技能人员、一户扶持一项持续增收项目、一户享受到一整套惠民政策的“四个一”措施,实施保护区核心区农牧民搬迁工程,2017年底核心区149户484人已全部搬出并妥善安置,95.5万亩草原实施禁牧,3.06万头(只)牲畜出售或转移到保护区外舍饲养殖,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张掖段)生产经营项目全部退出,人为活动的扰动破坏基本禁绝。

  全域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

  在坚决推动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现场整治的同时,一场针对祁连山生态环境的系统修复治理工程也同步展开。

  针对祁连山草原生态局部退化问题,张掖市严格实行以草定畜,落实草原奖补资金与禁牧、减畜挂钩政策,推行“牧区繁殖、农区育肥”发展模式,采取围栏封育、禁牧休牧、划区轮牧、退牧还草、补播改良等措施,加快整治草原超载过牧问题,提前完成三年草原减畜20.62万羊单位的任务,实现了草原草畜平衡目标。同时,对祁连山保护区张掖段林草“一地两证”重叠区域重新确权颁证,342.59万亩林草重叠面积实现权属分明,林草“一地两证”问题全面解决。草原超载问题整治任务提前完成,祁连山保护区张掖段草原实现草畜平衡。

  张掖市顺应祁连山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要求,持续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2012-2020年)》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有效实施,累计完成投资41.24亿元。高标准谋划实施了祁连山国家公园和黑河生态带、交通大林带、城市绿化带“一园三带”生态造林示范建设,2018年“一园三带”完成人工造林31.1万亩,带动全市完成国土绿化50.8万亩,是前3年人工造林面积的1.16倍;今年造林绿化工程全面启动,预计完成营造林56万亩。随着生态治理恢复等项目的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矿山探采受损区域生态环境得以恢复,植被破坏、草原退化等问题缓解消除。

  祁连山生态保护并非一时之功,如何完善祁连山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是又一重大课题。就此,张掖市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加强保护监管,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着力维护祁连山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按照国家和省里要求,制定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划定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开展祁连山保护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持续深化以“分区准入、分类管控、评管并重、优化服务”为重点的环评审批制度改革,重环评审批、轻监管落实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全省率先建成以卫星遥感技术运用为主体的“一库八网三平台”生态环保信息监控系统,初步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天地一体立体化生态环境监管监测网络,“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平台构成‘天眼’守护祁连山”获评“全国2018智慧环保十大创新案例”之一,生态环境监管机制体制进一步健全完善。

  在推动祁连山修复治理的同时,张掖市坚持举一反三,全面延伸整改,持续开展祁连山、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外围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行动,祁连山保护区外围地带排查出的矿山项目全部完成现场整治任务、19座引水式电站全部建设安装了生态基流下泄设施和监控设备,自然保护区外河道采石采砂、排污企业、畜禽养殖、环保违规建设项目等一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坚持把整改、保护和修复祁连山生态环境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结合起来,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黑河干流、黑河湿地地表水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城市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化肥使用量增幅低于国家和省控制指标,农药使用量实现了“零增长”目标,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当地群众普遍反映张掖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河道干净了、黑臭水体和白色污染少多了、环境变美了。

  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

  在张掖,通过整改整治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全市干部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明显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加快形成。全市各级各部门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础性、底线性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活动的前置性条件,坚决做到凡不符合国家生态环保政策法规的决策一个不能定、项目一个不能上、事情一件不能办、活动一项不能搞,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崛起之路。

  要实现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是关键。张掖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的意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意见和绿色生态产业2018-2025年发展规划,谋划储备绿色生态产业项目382项,总投资1920亿元。制定出台财税支持、人才支撑等相关配套政策,最大限度破解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围绕水土光热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以玉米制种、绿色蔬菜、优质牧草、肉牛养殖“四个百万”工程为支撑的生态农业,做大做优中药材、食用菌、马铃薯、小杂粮、优质林果和花卉“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目前已形成80万亩玉米制种、80万亩蔬菜、100万头奶肉牛、45万亩中药材、40万亩马铃薯、7万吨食用菌产业规模,“金张掖”农产品品牌优势日益凸显。

  工业发展方面,张掖市坚持绿色、循环、高端取向,着力构建以特色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为支撑的“一特两新”生态工业体系,加快建设花草滩循环经济产业园、海升农业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凹凸棒石科技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电子智能终端产品产业园、滨河集团酒文化产业园、河西民俗文化产业园、泉林秸秆综合转化利用等“八个生态型产业化项目”,启动实施“十强双百”企业振兴计划,筛选确定10户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骨干企业、100户年收入上亿元的优势骨干企业和100户“四下转四上”重点企业进行扶持培育,重点企业高新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旅游开发、建设、管理、服务全过程,持续用力、做大做强以全域旅游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带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张掖市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实现了规模和速度双增长、质量和效益双提升,进入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新阶段,被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和全省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2018年,张掖市游客接待量达到317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0.7亿元,分别增长22.2%和34%,带动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7.77亿元,以旅游为引领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推动转型发展最活跃、最有力的因素。



附件:

  1. 农业农村部机关服务中心( 农业农村部机关服务局 )
  2. 中国农业科学院
  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4.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5. 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
  6.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7. 农民日报社
  8.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
  9. 中国农村杂志社
  10. 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中国共产党农业农村部党校)
  11. 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
  12.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13.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14.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农业农村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
  15.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16.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17. 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
  18. 农业农村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
  19. 农业农村部财会服务中心、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20. 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中国-欧洲联盟农业技术中心)
  21.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农业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农业行业分会)
  22.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23.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国农民体育协会
  24.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
  25.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26.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7.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秘书处)
  28.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29.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30. 全国畜牧总站
  31.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农村部屠宰技术中心)
  32.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农业农村部兽药评审中心)
  33.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34. 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作物中心)
  35.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农业农村部乡镇企业发展中心)
  36.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
  37. 农业农村部渔政保障中心
外交部
国防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公安部
国家安全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水利部
农业农村部
商务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退役军人事务部
应急管理部
中国人民银行
审计署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国家航天局
国家原子能机构
国家外国专家局
国家海洋局
国家核安全局
国家乡村振兴局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信访局
国家统计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国家医疗保障局
国务院参事室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国家反垄断局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
国家宗教事务局
国务院研究室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新华通讯社
中国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国气象局
国家行政学院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国家能源局
国家数据局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国家烟草专卖局
国家移民管理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铁路局
中国民用航空局
国家邮政局
国家文物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
国家消防救援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北京农业农村局
天津农业农村委
河北农业农村厅
山西农业农村厅
内蒙古农牧厅
辽宁农业农村厅
吉林农业农村厅
吉林畜牧业管理局
黑龙江农业农村厅
上海农业农村委
江苏农业农村厅
浙江农业农村厅
安徽农业农村厅
福建农业农村厅
江西农业农村厅
山东农业农村厅
河南农业农村厅
湖北农业农村厅
湖南农业农村厅
广东农业农村厅
广西农业农村厅
海南农业农村厅
重庆农业农村委
四川农业农村厅
贵州农业农村厅
云南农业农村厅
西藏农业农村厅
陕西农业农村厅
甘肃农业农村厅
青海农业农村厅
宁夏农业农村厅
新疆农业农村厅
新疆兵团农业农村局

主办单位:立博体育农业农村部

承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网站识别码bm21000007 京ICP备05039419号-2

京公网安备 立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