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立博体育 > 央媒看三农 > 人民日报报道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人民日报4月23日第9版)

日期:2024-04-23 10:18 作者:陈学斌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并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部署九项重点任务,其中之一是“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一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我国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进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程度稳步提升,城乡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人口总量及其区域分布变化也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征程上,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之举。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增强我国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解决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城镇体系结构不优、协同分工合作不够、城市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解决好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落后等问题。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外部环境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强大国内市场有效化解外部冲击与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既有利于快速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需求,形成规模庞大的发展增量,又有利于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使国内经济循环畅通无阻,还有利于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安全保障水平,掌握发展主动权。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坚持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好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户籍、入学、就业、社保、住房等急难愁盼问题,可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亿万农民的家园故土。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可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需求。

  牢牢把握重点任务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把握重点任务,坚持系统思维、分类施策、循序渐进,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进行统一规划,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城乡一体的合理布局。

  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城镇产业提质增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提高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大中城市要提升功能品质,因地制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专业服务中心,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要素条件良好、产业基础扎实、发展潜力较大的小城市要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要素集聚能力、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吸引力。坚持规模适度、突出特色、强化功能,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发挥好乡村特别是县城连接城乡的特殊优势,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顺应县城人口流动趋势,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作为示范地区重点发展,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更多地集聚产业和人口。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往户延伸,为生产生活提供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顺应城市发展新趋势,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完善城市路网体系,推进水电气热信等管网建设和改造提升。加快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推进城市更新。推进城市智慧化改造,推行城市数据一网通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公共服务一网通享。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统筹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等建设,发展联结城乡的冷链物流、配送投递、电商平台和农贸市场网络。加强公共充换电设施、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等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城市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普惠便捷公共服务供给,统筹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推动常住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随迁子女基本公共教育保障,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权利。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统筹做好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

  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因地制宜建设城市绿色廊道,打造街心绿地、湿地和郊野公园,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自维持能力。加强城市湿地和水生态环境修复,加强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一体化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建立健全乡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兽药科学使用,推广种养循环模式,推动农村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双提升。建立完善城市群和都市圈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大气、水等污染联防联治。

  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制度安排,狠抓任务落实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项需要长期推进的战略任务,涉及领域多、范围广,需要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制度安排,狠抓任务落实。

  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统筹城镇和乡村规划建设,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和历史文化传承,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设计。加强对我国城镇化趋势、城乡格局变化趋势研判,科学谋划城乡布局,增强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全面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完善城镇体系,提升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和建筑风貌,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保留乡村原始风貌,体现乡村特色,提升乡村建设规划管理水平,建设美丽乡村。

  深化户籍及相关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地人口挂钩、由常住地供给的机制,稳步提高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数量和水平,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落实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任务举措,包括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提高居住证持有人城镇义务教育和住房保障等服务的实际享有水平,让愿意进入城镇的农民加快融入城市生活。依法严格保护进城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市场化退出的机制和配套政策。

  推动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部署,推动资金、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实现城乡自由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技术和数据等要素市场建设,完善全国统一的市场监管规则和执法标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放大效应,夯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放宽放活社会投资,开拓城乡建设多元化融资渠道。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采取特许经营模式,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依法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下乡,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大规模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入乡发展。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持续大规模开展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城市教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支持有技能有管理经验的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司长)

附件下载:
  1. 农业农村部机关服务中心( 农业农村部机关服务局 )
  2. 中国农业科学院
  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4.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5. 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
  6.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7. 农民日报社
  8.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
  9. 中国农村杂志社
  10. 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中国共产党农业农村部党校)
  11. 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
  12.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13.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14.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农业农村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
  15.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16.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17. 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
  18. 农业农村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
  19. 农业农村部财会服务中心、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20. 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中国-欧洲联盟农业技术中心)
  21.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农业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农业行业分会)
  22.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23.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国农民体育协会
  24.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
  25.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26.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7.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秘书处)
  28.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29.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30. 全国畜牧总站
  31.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农村部屠宰技术中心)
  32.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农业农村部兽药评审中心)
  33.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34. 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作物中心)
  35.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农业农村部乡镇企业发展中心)
  36.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
  37. 农业农村部渔政保障中心
外交部
国防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公安部
国家安全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水利部
农业农村部
商务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退役军人事务部
应急管理部
中国人民银行
审计署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国家航天局
国家原子能机构
国家外国专家局
国家海洋局
国家核安全局
国家乡村振兴局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信访局
国家统计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国家医疗保障局
国务院参事室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国家反垄断局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
国家宗教事务局
国务院研究室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新华通讯社
中国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国气象局
国家行政学院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国家能源局
国家数据局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国家烟草专卖局
国家移民管理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铁路局
中国民用航空局
国家邮政局
国家文物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
国家消防救援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北京农业农村局
天津农业农村委
河北农业农村厅
山西农业农村厅
内蒙古农牧厅
辽宁农业农村厅
吉林农业农村厅
吉林畜牧业管理局
黑龙江农业农村厅
上海农业农村委
江苏农业农村厅
浙江农业农村厅
安徽农业农村厅
福建农业农村厅
江西农业农村厅
山东农业农村厅
河南农业农村厅
湖北农业农村厅
湖南农业农村厅
广东农业农村厅
广西农业农村厅
海南农业农村厅
重庆农业农村委
四川农业农村厅
贵州农业农村厅
云南农业农村厅
西藏农业农村厅
陕西农业农村厅
甘肃农业农村厅
青海农业农村厅
宁夏农业农村厅
新疆农业农村厅
新疆兵团农业农村局

主办单位:立博体育农业农村部

承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网站识别码bm21000007 京ICP备05039419号-2

京公网安备 立博体育